登录 注册
浙大论坛 > 活动组织 > 浏览当前帖子 最新帖子进站窗口排行在线会员隐藏左侧栏
听讲座 悟大道
返回本版】  【发表帖子】  【回复帖子 浏览量  3158      回帖数 0
我的小幸运    等级  

楼主 发表于  2016/7/30 11:08:27    编 辑   



  听"春蚕诗社"的诗星——张镇东教授以《古今诗词的对仗及相融》为题的讲座,大有感悟。

  张教授讲诗词知识,与其他人不同。我先后听过五位教授讲诗词,有的侧重诗词的分类,比如哲理诗,抒情诗等等;有的侧重诗词的表现形式,比如蟠龙诗,藏头诗等等;有的侧重诗词的格律;有的侧重诗词的押韵,虽然各有千秋,可就是没有听到像张教授这样以语法知识讲解诗词的。回味之后觉得更具权威性与操作性。

  文章都要讲语法,诗词不讲语法这个根本性的常识,如何切中要害?如果说“情与志”是诗词的灵魂,那么语法就是诗词的血肉。

  有人说:语法是现代才有的,古代没有语法,如何讲语法呢?是啊!古代是没有语法,但是,古代人是从实践中领悟语法知识,比如人们常说的:“熟读唐诗三百首,不会作诗也会吟。”这就道明了,古人是从好诗词中领悟约定俗成的语法知识,是渐成的,是心领神会的,所学的语法才能运用自如。

  现代的语法,是在总结古今语言活动中的规律形成的,并非是忽然间蹦出来的。现代人是从语法理论中学习这种知识,是速成的,是从教条中获得知识,就像吃别人嚼过的馍馍,反而难以体会到个中三味,更难灵活地运用语法知识。

  张教授还说到:讲究押韵的诗,是小学水平;讲究平仄的诗,是中学水平;讲究对仗的诗,是大学或留学水平。乍一听好像与“无韵不成诗”的理论有点不符,细想之下,觉得大有道理。

  “无韵不成诗”讲的是诗词的最低要求,而对仗——对称是天地的大道:白天与黑夜,寒冷与炎热,男人与女人无一不是相对的,其它事物,即或不是左右相对,也会是上下相对,正反相对。总之,世上没有一样不是对称的。诗词是文学的最高结晶,对仗就是诗词的对称美,没有了这个大美,平仄,押韵等小美就大为逊色。所以对仗是诗词的最高水准。

  尽管标准是这么划分的,但是,对仗,格律,押韵却是脍炙人口的好诗词中缺一不可的。他们就像是黄金三角的关系,如果说对仗是最高标准,那么它就是三角的顶尖,格律和押韵则是底边的两个角。三个角中,缺少哪一个角都难以成为好诗词,如果能够做到三者俱佳,不求好诗好而诗自来,在此基础上能够兼顾语法、情志,可为诗仙。

  值得指出的是:不管什么学说,一旦成立,就丧失了全息性,必然带有一定的片面性,因为已经与宇宙的整体性分离了。正因为如此,每种学说,只能道出该领域的普遍规律,而包含不了特殊性与偶然性,我们在学习的时候,也只能掌握普遍规律,而忽视了特殊性与偶然性,多少也就带了一点偏面性。为什么古代学说,不像西方国家那样把门类分得那么专业?而是全方位地从人天科学上起论?比如《道德经》《周易》等,其中什么都包含进去了,不管哪个专业去研究,都能找到自己的影子。这就表明,越专业便越不全面,越容易导致偏执性——过份强调一点。因此,我们在欣赏诗的时候,要注意特殊性与偶然性,作诗时才能更加灵活主动。

  张教授最后要求,把古今的对仗规则融汇贯通,不宜厚古薄今,也不能以今非古。这也是大道之理,任何文化都得继承,发扬,光大。否定了源头,便无有源头活水而逐渐枯竭,更谈不上创新,这就像人体的造血功能损坏,如何新陈代谢?岂有不亡之理?

  古今对仗规则虽然各有不同,古人是字、词和语法结构对仗,全面开花,还创新出了“交股对 ”“扇形对”等灵活机动的表现形式;今人则重视词性的对仗:名词对名词,动词对动词,虚词对虚词,连方位都不能错位,显然工整得多,无异于是“戴着镣铐跳舞”。如果我们在作诗时,能够活学活用古今两种对仗方法,不但可以打开镣铐,还会使你的诗词充满活力。

  毛主席曾经在《对中央音乐学院的意见》一文中,从文化的“源”和“流”角度阐明了“古为今用,洋为中用,推陈出新,百花齐放。”的哲学思想。这应该是文学继承创新大道上的一个标杆。

  我只说了一点感悟,要想真正掌握运用好诗词的对仗,就得认真学习张教授的演讲稿或是去听他的讲座,必将从中受益。

  新乡白癜风医院

  濮阳白癜风医院

  漯河白癜风医院

  三门峡白癜风医院

  洛阳白癜风医院

1
表情
所有内容均为会员自愿发表,并不代表本站立场.
论坛帮助 友情链接 会员认证删帖申请 联系我们
©www.zju1.com  Processed in 0.20